克拉玛依绿成农业泌乳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控

2018-10-22 10:27 荷斯坦奶农俱乐部网 访问量:512 [ 字号: ]
孙 路  邹阿玲  克拉玛依绿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隐性乳房炎的危害及检测手段
奶牛乳房炎不单给中国奶牛饲养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是世界养殖业公认的难题之一。乳房炎在各个国家又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在国际上有一套公认的分类标准。我国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合适的分类,一种就是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四大类。急性发病快,产量下降达90%,且发病症状不明显。慢性容易反复,不易治疗,而隐性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常被人们忽视。隐性乳房炎发生率极高,可使产奶量降低4%~10%,牛奶品质降低,乳糖、乳脂、乳钙减少,乳蛋白升高、变性,病情严重的极易转变成临床乳房炎。有报道表明,畜群中如果发现1例临床乳房炎则意味着畜群中可能存在20~40例隐性乳房炎,这些患隐性乳房炎的病牛如果不及时从牛群中找出来,并进行一定的治疗和处理,它造成的产奶量下降可以导致养殖场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已知较为实用的隐性乳房炎检测手段主要是电导率检测法和CMT(加州乳房炎试验法)法。
电导率检测法是采用统计分析确定一个合适的电导率阀值,同时利用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液(CTM)对确定的电导率阀值进行对比分析。前期连续6次使用CMTC和电导率检测法进行对比,并取电导率的平均阀值。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得出适应的阀值标准来进行隐性乳房炎的判定,此方法判定标准更详细更具体,数值判定相对更直观、明显、易懂。常用的隐性乳房炎电导率检测仪原理是利用电极来检测电导率。在生产实际应用中,相对选择CMT这种原始方法要更多见,主要是因为这种方法更敏感,更具有生产指导性。
CTM是间接测定体细胞数的一种方法,也是最为常用的可靠性较高的隐性乳房炎检验方法。检测液是通过凝结程度近似判断出乳汁中体细胞含量,进而了解该乳区有无乳房炎及严重程度。所需用到的试剂为CTM诊断液,还需要用到一个诊断托盘,即一块带有手柄的方形塑料托盘,上有4个圆形小室,直径5cm,深1.5cm。进行检测时,将被检牛4个乳区的乳汁分别挤入4个小室,约2ml,再向小室中加入2ml的CTM诊断液,然后呈同心圆摇动诊断盘,反应约20秒,即可进行结果判定。此方法进行检测的注意事项:1.新近产犊奶牛、泌乳末期奶牛和干奶之前奶牛的CTM值偏高;2.因疾病而奶产量降低的奶牛,CTM值也会升高。由于运用此方法对检测结果的判定具有主观性,所以不同检测者之间的实验结果难免会有一定的差异,与CTM结果相关的体细胞数量的估计也会有所不同。
 
牧场情况及基础数据
本次数据来源克拉玛依绿成牧业公司,牧场位于新疆准格尔盆地西北边缘,克拉玛依地区大部分为戈壁荒漠,克拉玛依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春秋多风是其突出的气候特征。冬季寒冷,冬季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5℃-零下40℃。夏季炎热,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5℃-45℃,春秋季较短,冬夏温差大。年平均大风日在71.3天,年平均气温8.1℃,无霜期225天。
牧场圈舍采用半封闭式,圈舍里面采用防滑槽,卧床利用新疆沙漠环境,用沙土作为垫料,饲喂环境80-120划分为一个群体,自走式TMR撒料,圈舍内安装有风扇和喷淋系统,运动场无凉棚也是用沙土作为垫料。奶厅挤奶设备采用韦斯伐里亚并排式64位挤奶。针对环境问题,整个挤奶过程都在室内进行,圈舍连接奶厅的通道都设置在室内。
牧场至今一直采用CTM检测法作为隐性乳房炎检测手段。运用此法,根据实际情况,牧场只取4个对应结果,阴性、弱阳性、阳性和强阳性,又将检测划分四个相应数值:阴性数值0表示,弱阳性数值1表示,阳性数值2表示,强阳性数值3表示。用数值代替符号,一是方便记录,二是便于判定最后结果,牧场判定的方式是根据我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即一头牛4个乳区数值相加等于4或大于4就判定为隐性乳房炎;如有一个瞎乳头,则按3个乳区计算相加等于3或大于3就判定为隐性乳房炎,以此类推;同时无论几个瞎乳区只要有一个乳区等于2或大于2就判定为隐性乳房炎;在实际生产中遇到单个乳区检测值是3的,后续会在下次挤奶或最近几日加倍关注这头牛是否会患有临床乳房炎。
牧场2016年隐性乳房炎和临床乳房炎情况
 
2016年预防隐性乳房炎全年使用药品1。截止2016年12月牧场存栏1650头,成母牛存栏650头,现有挤奶牛480头,使用的药品1主要是成分是黄芪多糖和盐酸左旋咪唑。
从临床乳房炎可以看出,全年牧场临床乳房炎发病最高为3.5%,最低则是0.9%,根据多方数据得出,大型牧场临床乳房炎的指标大部分设定为2%作为临界点。全年中2月为发病高峰期,2月是全年气温最低的一个月,最低室外气温达到零下40℃,也正是因为天气原因,不得不将奶牛关在圈舍饲喂,冬季活动量的减少,圈舍环境的潮湿,密度过大,圈舍内粪污不能及时清理等都会导致乳房炎多发。虽然最冷的季节都在圈舍饲喂,但也避免不了存在乳头冻伤的情况,一旦乳头冻伤药物治疗的效果微乎其微,后期面临的就是瞎乳头的后果,导致生产力的下降。临床乳房炎最低是10月,10月初本就是金秋岁末,室外温度适宜,饲喂环境的好坏也决定乳房炎的发病。同时我们看到隐性乳房炎最高在1月,最低是在12月,也就预示着超出我们设定的阀值时,就要值得关注查找问题原因所在。
牧场2017年隐性乳房炎和临床乳房炎情况
 
在2017年12月牧场存栏达到1730头,成母牛存栏950头,现有挤奶牛720头。根据上图可以明显看出隐性乳房炎和临床乳房炎是有直接关系的,隐性乳房炎的走势将决定临床乳房炎的发病率。同时,数据表明每头临床乳房炎的周围将会存在20~40头隐性乳房炎。从这一数据就看出临床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是相互影响的,临床乳房炎的发病过程就是从隐性乳房炎逐步发展而来,最终只能通过有效的治疗途径防控隐性乳房炎来解决临床乳房炎的危害。
2017年隐性乳房炎药物对比实验
2017年隐性乳房炎药物主要有药品2、药品3。药品2是一种单一的以蒲公英为主的中药;药品3则是一个中药配方由蒲公英、金银花、连翘、丝瓜络、通草等组成。
随着食品安全的监管越来越高标准高要求,在乳品行业所能使用的药物越来越少,相对品质也参差不齐,药品价格却是一路上涨。一些小型牧场也会使用非国标药物,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殊不知节约成本的同时,存在的隐性损伤是无法看到的,一些非国标药物的使用会导致乳品质量的限制,以及产量和收益的损失。2017年4月我们选择了药品2和药品3两种药物作为更换药品1的对比产品。首先牧场选择药物的方向,一是要无抗、无喹诺酮、无弃奶期,然后才是疗效;二是更精细化的管理,其中包括精准饲喂、环境卫生、牛群舒适度,与以往相比这些都在不断进步,精益求精做到更好。所以今年选择了两种药物进行隐性乳房炎对比实验。
2016年和2017年隐性乳房炎对比
 
2016年和2017年临床乳房炎对比
 
从以上两组数据不难看出, 2017上半年比2016上半年隐性乳房炎和临床乳房炎整体都有直观的下降。随着市场需要及对食品安全的严格把控,现已面临很多药品在乳品行业禁用,比如通过设定弃奶期等方式来约束养殖户提升乳品质量。此外,还有严格的生鲜乳质量检测,频繁的第三方抽检以及更多乳企实行的以质论价方式,可谓为了乳品质量的提升各出妙招。这些限制就包括去年使用的药品1,主要因为其中含有盐酸左旋咪唑,这类药物在乳品行业需要弃奶期1日。
2017年4月重新选择了预防隐性乳房炎药品,实验结果如下:
 
 
我们选择在4月进行换药,因为4月是一个气候适宜的季节。实验对象选择的均是头胎牛群,牛头数相差仅在2头以内,后期头胎2和头胎1减少的牛头数均属于正常干奶转群,转群前检测隐性乳房炎呈阴性为健康牛只,不影响数据结果。在单产相近,环境一致的情况下选择药物之前会先给部分奶牛用药,检测是否含抗、含喹诺酮,确认药品无抗无弃奶期再使用。
实验前数据检测出的第二天开始分别给头胎1使用药品2和头胎2使用药品3,根据使用方法药品2每头牛每日200g,药品3每头牛每日100g,每天下午TMR日粮混饲,饲喂之前先与精料预混,再添加到TMR拌料车进行搅拌混匀。由于使用中药有一定的气味,单独撒在日粮上影响奶牛采食量,所以只能混饲在日粮中进行大群投喂。混饲后第一次观察牛群采食量是否受到影响,观察发现饲喂100g的药品3混饲并未影响奶牛采食,然而混饲200g的药品2对采食量有所影响。第二次饲喂时,头胎1在混饲药品2的同时减少了5头份的日粮,之后剩草量与头胎2饲喂的药品3剩草量一致。两种药都是连续投喂5天,两个圈舍都是在投喂结束后的第五天同时进行检测。
实验结果分析
同期对比数据显示,实验前数据相差仅3.61%,实验后数据头胎1和头胎2相差16.51%,这就说明在实验对象情况相似、环境一致、检测方法一致、同一检测人操作的情况下,头胎2使用的药品3效果明显比头胎1使用的药品2效果好。
此数据真实有效,后期分析能获得如此好的结果主要是因为一是牧场相比较去年在生产和管理上都有进步;二是牛群结构的整齐度,选择实验的牛群在单产上差距不大,牛群密度适中,饲养环境一致,不存在环境致病导致的差异;三是换药时充分考虑奶牛的适口性,再好的药也只有吃到牛的肚子里才能产生作用。在现实中有些牧场因自身硬件问题,一味的依靠药物来降低奶牛隐性乳房炎,结果往往不尽人意,钱花了反而没有好的效果,这就是很多人看着其他牧场使用的什么东西效果好,就拿过来自己用,结果自己用的时候反而没有效果。
现代养殖业拼的是管理水平、饲养水平,当然硬件也是必不可少的。牧场检测隐性乳房炎的目的就是预警临床乳房炎的发病,其结果在测定的阀值上下浮动较大时,就要提前做好临床乳房炎有可能爆发的准备工作。反之,隐性乳房炎比例下降,分析数据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找到隐性比例为何下降的原因。在实际生产中,养殖户在寻找问题时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找到经销商或者一些技术服务人员的帮助,找到关键问题所在。一旦情况好转,效益增长,自身却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致效益上涨或产量上升,这也是养殖户普遍存在的陋习,也是居安不知思危的一种思想状态。
讨论分析
目前国内食品市场中乳制品所占比例相当大。中国乳业起步晚、起点低,但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奶类生产量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幅度迅速增加,远远高于1%的同期世界平均水平。2017年全国奶粉产量120.72万吨,同比增长1.04%。干乳制品2017年进口176.88万吨,同比增长16.2%。2017年全国乳品加工业销售收入3590.41亿元,增长6.77%。这一数据表明,乳制品需求量正在不断上涨,同时质量更需严格把控。乳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就是奶牛用药、药物残留、滥用药。
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制度建设的过程,促进乳品产业稳步发展,提高乳品质量,对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及其企业立即采取下架召回、停产整改;以生产药品的标准来生产乳制品;要正确认识和使用药物,对药品的使用要严格控制。
一是使用的药物剂量和疗程要适当,任何药物只有在合适的剂量范围内,才能有效的防治疾病;
二是了解药物的化学成分,避免重复用药;
三是了解药性,注意配伍禁忌,应用两种以上药物的目的在于取得更大的疗效,减少单位药物的用量,减少不良反应,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可产生配伍禁忌,带来不良后果;
四是防止耐药性的产生,有些药物在反复连续给药后,或由于给药量不足,会使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失去作用,产生耐药性。耐药菌株的形成和增加,使许多常用药物的疗效降低或失效,从而导致药物的使用寿命越来越短,可供选择的药物疗效降低或消失;
五是防止药物残留。抗菌药物在机体内没有彻底排泄,而在牛奶中残留,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在生产中,应用科学的饲养管理,完善卫生防疫措施,做好疾病的预防,防重于治;
六是使用优质药品,不用过期药、变质药和伪劣药;
七是注意给药途径,最大限度发挥药效;
八是正确选择用药,使用任何药物都要根据诊断结果进行选择,防止滥用药。
未来奶业的发展和质量安全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合理使用药品、正确配伍、制定弃奶期、勿滥用抗菌药、不用劣质药。这些都需要共同努力,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大监管力度,以高标准高要求做好乳业质量安全,为提升乳品质量安全水平做出最大的贡献。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基金来源:“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 Supported by China Agriculture Research System),CARS-37。)
 
本文链接:http://www.dairyfarmer.com.cn/kxyn_jbfz/2018-10-22/268973.chtml
转载请保留:本站文章未注明来源和作者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均属荷斯坦奶农俱乐部网站所有,转载请保留链接,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Powered by OSPod-CMS 企业建站产品 3.2.6
CMS excute cost is 1261 msec ,template set is 荷斯坦, template is cattle_science_d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