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高原建起首个奶牛场

2018-07-04      国际商报   访问量:382 [ 字号: ]
7月,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最高气温仅十七八度,塔什库尔干乡库孜滚村、瓦尔希迭村海拔3200多米,375亩青贮玉米因天凉播得晚。这是为乌鲁木齐海关精准扶贫项目首个高原奶牛场而备,基建部分和机器设备业已到位,首批几十头良种奶牛预计8月抵达,这个县将告别没有奶牛场的历史。
在海拔3600米的邻乡瓦恰乡夏拉夫迭村,一个91平方米的食用菌大棚正收获第二茬平菇,这是县里第一个食用菌大棚。
帕米尔高原的这个奶牛场、食用菌大棚,将给这座丝绸古城带来怎样的改变?
库孜滚村近80亩的青贮玉米长势喜人,瓦尔希迭村的玉米地则较为分散,都是海关定点帮扶村,乌鲁木齐海关党组书记、关长赵革等去年考察后决定,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奶牛场由乌鲁木齐海关向海关总署申请,与新疆西部牧业公司出资建设,海关出资部分将划转为村民持股。
红其拉甫海关地处海拔3200米的塔什库尔干县,关长曹雷与驻村工作队一起推动项目进程。但这并不容易,有人质疑,高原能种成青贮玉米、养奶牛吗?
这个县俗称石头城,面积2.5万平方公里,耕地有限。塔吉克族是游牧民族,种植粗放,产量低,小麦、青稞等多为自用。去年初,高原奶牛基地项目启动,初步划定50亩,建1个奶牛养殖场,一期存栏奶牛100头,预计日产鲜乳2.16吨,年产788吨,年繁育犊牛80;建一条日产2吨的巴氏奶生产线。
去年5月,因县里无种植青贮玉米经验,贫困户犹豫不决。乌鲁木齐海关驻库孜滚村、瓦尔希迭村工作队急了,带着贫困户干,全程参与。驻库孜滚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庄滔、驻瓦尔希迭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石程说,工作队员手把手教农牧民种了150多亩玉米。“在高原干成事不容易。”曹雷说,建奶牛场关键要实现饲草本地化,今年塔什库尔干乡64户村民流转土地,种青贮玉米375亩,如亩产2.5~3吨,可保证120头奶牛一年之需,如奶牛养的好,一头可日产牛奶25~30公斤。县城寄宿制约3000名学生、县城居民及邻乡对鲜牛奶有刚需。20157月国家旅游局授予帕米尔旅游区“中国国际高原风情旅游目的地”称号,近年来游客增加,对奶制品也有需求,市场有前景。
这些天,国家级深贫村瓦恰乡夏拉夫迭村第一扶贫书记刘刚正在收获第二茬食用菌。这个村海拔3600米,5月,自治区食用菌协会常务副会长吐尔贡·哈斯木联系企业,从乌鲁木齐运来千余食用菌包。这是帕米尔高原第一个食用菌大棚,乌鲁木齐海关党组书记、关长赵革给这些食用菌起名“瓦恰菇”。至此,这个县有了地产平菇。
为何会在高原培育平菇?年初抵达村里后,刘刚发现村里有3个大棚,一个91平方米,另外两个各325平方米,种过蔬菜养过禽类,效益都不佳。村委会院内的大棚最小,没天窗、没电、没窗户,像闷中罐。多方交流后,他决定尝试培育食用菌,并垫资8000多元。
第一批菌包从乌鲁木齐启程时遇到暴风雪,辗转到村里,企业派的人到大棚后“脸变了”,直呼“完了,温度太高,食用菌活不了”。刘刚查资料,请教专家,寻找合适的方法。一份销售台账,记录了首批平菇的购买者,收入近万元。第二批平菇,供不应求。
对刘刚而言这是个试验大棚,从联系菌包到销售,他“不怕低三下四”,亲力亲为。他认为,提前做好产业布局,“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可防止扶贫项目一哄而上。他希望尽快将另外两个大棚用起来,培养致富带头人,带动10户贫困户一起干。
长期以来,塔吉克族居民饮食以奶茶和馕为主,鲜少吃蔬菜,平均寿命低。第一茬平菇收获后,刘刚向村民演示如何做平菇,请他们品尝。他还梦想着,帮村民们建餐饮、塔绣缝纫、蔬菜肉类合作社等。

Powered by OSPod-CMS 企业建站产品 3.2.6
CMS excute cost is 2275 msec ,template set is 荷斯坦, template is news_detail